提示:點擊"搜狐娛樂"↑一鍵關註,看專傢解讀中國電影市場
搜狐娛樂訊 (哈麥/文)正在進行時的北京電影節上,討論當下中國電影熱門現象,討論中外合拍,討論未來產業方向的聲音此起彼伏。可能以往的任何時期,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傢的電影業,都沒有中國現在熱鬧和獨特過。可以說,在人口近14億,影院銀幕增到2.5萬塊,年票房即將突破400億的時候,所有聚光燈都打到瞭這裡。
中國電影應該怎麼走?老外跑來的目的真的是幫我們建立電影工業嗎?為什麼所有行業最有錢的人都來玩電影瞭?原本隻是作為資訊平臺的互聯網公司現在為何那麼牛氣?如果跟風成性,如果移動視頻當道,中國電影會死嗎?大銀幕會消亡嗎?搜狐娛樂記者采訪瞭美國電影協會中國區首席代表馮偉、廣電總局電影研究所所長劉漢文、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市場項目部主任陳彩雲,來解答這些電影業內大傢關心的問題。
中國影市可以全面對外開放瞭嗎?
馮偉:2012年中美電影新政(在原有20部進口配額的基礎上,再增加14部IMAX或3D大片),國電影票房落到百分之四十幾,是近幾年來唯一一次低於50%。到瞭2013年,馬上票房又超過瞭國外電影。假如現在全面對外開放,本土電影占50%這個比例應該是蠻樂觀的。
劉漢文:文藝座談會上,習主席對電影業的開放談到他的觀點,大致的意思是,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,前些年我們對引進大片數量的多少還是有點糾結,但經過這麼多年的競爭,國產影片並沒有被國外影片打垮,反而刺激國產電影提升瞭質量和水平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電影市場走向更加開放是毫無疑問的。同時我們也要看到,美國影片還在世界大多數國傢取得壓倒性的優勢,我們中國的國產影片隻是僅僅在國內取得比較大的份額,並不是在世界范圍內占據優勢,在這種情況下是不是要一下子全面積放開,可以探討。
2.國內電影公司必需要走大片路線嗎?
馮偉:好萊塢六大公司每年都有十幾部片子,它總是有三五部是大制作。大制作一部賺錢的話,會把整個工業產業鏈帶起來。像迪斯尼,它電影院線發行收入隻占百分之十幾。其他像DVD、主題公園、電視,又占瞭百分之幾十。這個產業鏈是巨大的,所以一定要大片支撐。中國電影要往前走,這種大片模式一定要走,大片能帶動整個電影產業鏈的發展。
一般看電影的可能把電影作為一個藝術門類來看,覺得好萊塢大片確實很腦殘,但是你從整個工業化的合理性結構來講,它必須要這麼做。中國電影必須要這麼走,一部片子出來,從IP,從人物的設計,從最終產品形態出現,在什麼樣的產品線,在什麼樣的門類裡能得到什麼樣的收益,每一個部門都應該有精算,最後才匯總到好萊塢的Greenlight(開綠燈)。如果這些大片隻依靠票房就給開綠燈,在好萊塢是絕對不可能的,這有很嚴格的一套體系。
3.好萊塢的邏輯是幫中國建電影工業嗎?
馮偉:一個企業到任何一個市場去,商業上的獲利是終極目標。好萊塢在中國這幾年,雖然大傢把每年百分比看的比較重,其實更重要的是中國市場的增長。如果說你占百分之五十、六十,市場不增長,你還是賺不到錢。怎麼樣能把市場做好?隻有本土企業、本土電影工業發展瞭,好萊塢才能得到更大實惠。
我一再跟好萊塢這些老大灌輸這個理念,今後世界電影的格局:美國主導的北美市場、中國市場,還有其他國傢的市場。中國完全有可能做得跟美國的票房一樣。在今後十年、二十年以後,有瞭整個大的工業體系,票房真的是滄海一粟,電影工業體系能夠達到北美的量級,那是不得瞭的。
4.牛逼之外,好萊塢有沒有積弊?
馮偉:一個大的電影公司就像任何一個大企業一樣,它整個程序相對比較慢。為什麼現在看到合拍片都是跟六大之外的?因為大的主流市場都被大公司把著,反而是一些中小企業能有創新的做法,包括跟中國的合作,更靈活。
好萊塢大制片廠一年出產十幾部片子,整個產品線運作裡面,三年、五年、十年是常有的事,所以在任何時候都有幾百個項目在走,都要經過不同部門不同類型的精算師,不同的編劇……方方面面拿出他們的意見。它一方面可以保證沒有大的閃失,另一方面在決策方面相對緩慢。這就是國內公司跟好萊塢六大合作普遍感到比較費勁,一部片子等到跟你談成黃花菜都涼瞭,中國市場全變瞭。原來中影的韓三平他一說要拍什麼就拍什麼。跟六大的人談,談完以後,回去就等不到信瞭。它不存在說老大拍板就搞定瞭,馬上就開始瞭,它是整個體系來決策的。
5.為什麼中國最有錢的人都進電影業瞭?
陳彩雲:中國的資金出路太少瞭,就房產、地產、股票。國外是專業人幹專業事,國內太浮躁,更多錢是投機錢,電影業堪稱一個風險投資市場。不過總比以前沒錢好。相信有五年春期戰國時代,真正留下來的我相信是能長期做電影的。
中國每年影片生產量七八百部,真正賺錢的有多少?業內人士在說,很多成本、賠錢都是虛報的,要是電影這麼賠錢誰還來呢?這個產業投資回報的魅力還是有的,資金才進來。我說的浮躁,有的是一窩蜂,不差錢,試一下,各種心態都有。真正影視圈裡做事情的人也是浮躁的,能有票房保障的導演兩隻手數的過來,演員也是,有票房號召力的就30-40人,我們這個產業裡人才太少瞭,身價都虛高得不得瞭。
6.互聯網公司現在為啥越來越牛氣瞭?
陳彩雲:互聯網公司進入電影業會顛覆原來的市場。好萊塢經歷瞭幾十年,我們是剛剛起步,現在都不能稱之為電影工業。互聯網公司帶來新的思維,尤其是電影版權衍生開發。阿裡投資光線,鎖定是青春IP,劇本是最重要的資源,還用說嗎?然後衍生產品,遊戲的開發。互聯網公司火力強,資本實力雄厚。比如阿裡影業,胃口是很大的。阿裡把票務看的很重,它在佈局。將來,阿裡後來者居上,有可能把整個局攪瞭。華誼投資遊戲公司,開發主題樂園,也是往衍生品走瞭,華誼的影業收入是下降的。
7.票房為王,輿論對爛片的容忍度變高瞭?
劉漢文:藝術電影和商業電影有很多交集,為瞭稱呼的方便才有一個界定。你要說我們整個電影市場藝術電影少,或者說電影的藝術性更差瞭,不能這麼說。去年《白日焰火》在柏林得到兩個大獎,還有一些片子在世界各大電影節獲獎,藝術電影其實也沒有受到腐蝕。
IP電影,綜藝電影,現在大傢不一定采取批評態度。評論跟觀眾喜好經常很難一致。現在觀眾畢竟是個人掏腰包,不是國傢或者某個機構發票看電影。一萬個人看《紅樓夢》有不同的感受,這種情況下,多元的聲音,有贊同的,有批判的,是健康的輿論環境。如果大傢齊聲贊揚,或者齊聲痛罵,不正常。
8.跟風、賺快錢,大陸電影會走香港的老路嗎?
馮偉:香港電影跟大陸電影從市場來講沒有完全的可比性。香港就幾百萬人口,當年能夠做出這麼大一個電影市場已經相當不容易瞭。而且香港電影走出去,特別以中國的功夫去闖好萊塢。但香港沒有建立一個真正的工業體系,也沒有條件去做,因為那麼一個彈丸之地也做不到。大陸崛起以後,香港演員、制片、導演都在大陸做事,大陸跟香港已經變成一個整體瞭,中國大陸有條件真正做強做大,達到北美市場這麼一個規模,全世界隻有中國才有這樣的條件。拿著中國大陸跟香港去做這麼類比,我覺得沒有可比性。
9.當下電影行業最缺的人才是哪類?
劉漢文:比較缺有全球視野,能夠準確把握電影市場動態和脈搏的電影經營管理人才。在美國大傢看得很清楚,制片人中心制的,一個電影就是一個項目,不是導演負責,制片人或者影視公司老總負責。我們的經營管理人才非常欠缺,看電影教育,影視院校和專業比較多瞭,但教學過程中感覺沒有太貼近實際,很多還停留在對電影本體的研究當中,整個眼光,對政策、產業、觀眾的把握程度還沒有達到,這方面短板比較大。
10.移動視頻當道,未來大銀幕會消失嗎?
馮偉:電視在四十年代出現,五十年代發展,鼎盛時期,六十年代、七十年代過來。五十年代那時候電視對電影的沖擊最大,但經過不同的調整,到瞭六七十年代,電影又走上瞭一個新的黃金階段。移動視頻的廣泛應用肯定會對電影本身的觀眾、內容,或者其他技術的需求有一些沖擊,但電影不可能消亡的。因為電影本身是群體的消費,你在傢裡看一部小的片子可能可以,但是一些大片,包括一些文藝片,到電影院裡跟觀眾互動本身就是構成瞭電影觀影體驗的一部分,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。
留言
張貼留言